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今天正值八月既望,是彈奏「彩雲追月」的好日子。小時候賣月餅的廣告都用「彩雲追月」做背景音樂,所以大家都對曲子的開首耳熟能詳。我比較喜歡中段和結尾,因為中段讓我想起半個世紀前流行的廣東小調,而末段彈奏時漸慢及漸細,表示月光沒入彩雲之間。

大白日奏過「彩雲追月」之後,便追看「西遊記」大結局,其實我不是只喜歡那些幾位演員在鏡頭前長篇大論的電影。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友人說對我九月十二日的entry感到surprise, 我沒有追問, 但因為她是我的好朋友, 所以特地寫了這篇entry。

不如就由幾個月前的六四詩文會說起。那夜我遇見好幾位performance artists, 其中一位artist的performance我很欣賞, 我竟然違反我的習慣主動跟他交談。他要找一個剛才在他的performance裡被他罵走的人, 他說他的視力不好, 所以我竟如此好心幫他去找。我們談著performance art時, 他說他六月四日傍晚也有一個performance, 想邀請我去看看。我說我要跟同學相約一起去晚會,所以沒有空。他就立時激動起來了。回家後我想那位artist就可能只有一個personna, 怪不得我這麼喜歡他的performance。

我承認我常常撤謊, 但我這樣做只不過是想保護我自己。其實我只是裝作懵然不知, 或者不讓其他人知道我的想法罷。有一次別人知道我的一些事, 我已忘了這事是什麼了, 應該不算是什麼隱私, 而我竟然緊張的質問他。我只記得他對我的質問感到奇怪, 我想是因為平常人不會這樣吧。我清楚知道為什麼我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很會保護我自己, 但我寧可別人誤會, 也不願意再憶起那些人和事。

至於那天的讀書會, 我對講者和其他參加者都是尊重和欣賞的。我笑了, 不是因為我不認同她們, 其實我也認為講者表現得很好。我只是取笑我自己。因為我發覺我不可能對任何思想有commitment。這不可能是因為我critical, 因為我這種人不會思考的。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今日下午的時候,我聽到雨點拍打玻璃窗的聲音,原來外面下著淅瀝的雨。這讓我想起我讀過的一篇文章,竟有點惆悵起來。以前我會難過好一陣子,但今天我靠近窗邊看了一看外面洗刷過的柏油路,便轉身走了。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每次我遇到同事都會堆上一個假笑,可能是因為我變了。我一直都知道別人不會體諒我我不理睬別人是因為我太害羞和太自卑,但從前的我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前些兒去讀書會遇見兩位小妹妹,看起來挺可愛的。

(我的朋友笑說:「中年男人都鍾意妹妹仔,個d妹妹又點會喜歡佢地呢?」。「哦。我諗咩年紀既都鍾意妹妹仔呀。」我胡亂的應了一句。中年人應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但凡夫俗子都渴望青春不老。)

我一眼就認出她們。在富德樓見過,猜想必定是講者的學生,今天來捧場的。

她們主動向我靠近,跟我打招呼。我假裝不認得他們,扮作一臉狐疑的樣子。

(裝作不知一向是我的強項。一位同學跟我談起期末的論文。我說全不知曉難以入手云云。我心想我每次非到限期最後一兩天才會做,今次又豈會例外。那位同學竟信以為真,還到處張揚說我的成績一定是名落孫山。但我總是裝作無知的樣子,從來沒有告訴他那科其實我是拿了A的。)

她們見狀便告訴我她們是政政系的。

我點頭微笑,心想我一早猜到了。未幾我轉頭就走,我還未進化到見人都可以social。

我看著兩位小妹妹的樣子,我心裡是妒忌的。兩三年前,我也曾經這樣年輕過。但經過這些年來的焦慮後,不由得覺得自己的心境老了許多。

讀書會時,她們就坐在我前面,我見到她們跟對方交換了一個眼神,大抵意思是她們覺得講者說的大有道理。我笑了。很久很久以前,我在教會裡,也是這樣。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Fiftheen movies that is always stick to you

今天生病了, 借此回顧自己喜愛的電影。我最喜愛的電影,當然是東邪西毒。以下電影以年份排列。

1. The Bicycle Thief (Vittorio De Sica, 1948)
2. Wild Strawberries (Ingmar Bergman, 1957)
3. The Seventh Seal (Ingmar Bergman, 1957)
4. Personna (Ingmar Bergman, 1966)
5. Blow Up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66)
6. 悲情城市 (侯孝賢, 1989)
7. 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 (Krzysztof Kieślowski, 1991)
8. Three Colors: Blue (Krzysztof Kieślowski, 1993)
9. 東邪西毒 (王家衛, 1994)
10. Beyond the Clouds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95)
11. 半支煙 (葉錦鴻, 1999)
12. 千言萬語 (許鞍華, 1999)
13. 花樣年華 ((王家衛, 2000)
14. 2046 (王家衛, 2004)
15. 最好的時光 (侯孝賢, 2005)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日記一則

新月被黑夜曲曲鈎出。三個皮球在尋找絕對平衡。莊嚴肅穆的靜物畫, 卻抵不上畫家妻子炫耀的愛情, 頃刻間一個吻成就了永恆。女孩在撰寫實驗報告, 物理的, 化學的, 還有生物的。她的同學在照集體相, 他們眉飛色舞的揮動四方帽, 彷彿四方帽是他們驕傲的象徵。旁邊若干助教在指手劃腳, 好像與畢業生一樣高興。她拿著她的畢業袍, 急步離開。她遲到了。她明知她是故意的, 她一直認為那只是形式, 現在何必黯然離開? 沒有人會為她是否在場而在意的, 她深信。收到同學的通知, 她做的部份要全部抽起, 理由是有人會認為她做的離題萬丈。那人是誰永遠是一個謎。她答應, 然後收到的回覆是: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一個小孩子在苦苦哀求她的母親, 因為那時候, 她年紀太小, 還不懂得世間有原罪。一陣劇痛把她喚醒, 他是她的一場宿命。

Iced Mocha上沒有加糖打發的奶油, 聽著朋友訴說的人事。商場的天幕下, 我看見夢露在迷失。走到書店寄賣舊書的一隅, 重遇《大師對象》, 就是三年前那個印象甚深的展覽。是誰忍心把你丟棄在這裡? 於是我急忙把它收留了。有時候與書的緣份就是這樣。

晚上看電影的時候, 順便在碟舖蹓躂, 看看有什麼王家衛電影要補充。小豬麥兜仍舊可愛, 如果我沒有看過《麥兜波羅油王子》或者《麥兜故事》的話, 我會更感到滿足的。

回家了, 細心閱讀影碟上的文字。腦海裡浮現電影的對白。

本應是夜色四合, 卻引來燈火璀璨。香港的夜景美麗, 這只是世俗的看法。我討厭世俗。我是一個低俗不堪的人。一個低俗不堪的人沒有資格帶有文藝青年的焦慮。


後記: 每次我嘗試把頃刻間迸發的思考、回憶和想像躍然紙上, 我便發現真實的感受已悄然在筆下溜走。大抵是因為眼太高, 手太低之故。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近日看的電影/話劇都沒有記錄在blog裡, 所以以後就索性不記了, 反正自己喜愛的電影/話劇自己會好好記著的。

前幾天在亂糟糟的影碟舖找到了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 心想我差點兒忘記了你呢。

午夜夢迴想到自己原來沒怎麼激情過, 彷彿青春早已戛然而止, 怪不得自己那麼緬懷一九六八。是因為想法太existentialist嗎? 其實只不過是自己太懦弱吧。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找了個多月工作, 就是面試面試和面試, 還有一次又一次的落空,覺得很乏力, 害怕那被人拒絕的難受。現在就是不願意出門, 不想見到認識的人, 最想躲在家裡, 所以爬格仔起來了。一直以來不肯寫作的原因是因為太討厭自己, 實在不敢面對自己的鄙陋。可我又想, 反正就沒有人會看我的blog, 而且我的blog其實是我看電影的記錄, 儘管我當初叫它wild strawberries是有自我對話的意思的。

囈囈自語也不能填塞我生活的空白, 只顯得文字的蒼白無力。好, 我就接受這事實吧。

昨天在家看我喜愛的王家衛電影, 讓我一再提醒自己是如此害怕孤獨, 我不是念茲在茲Weronika在巴士上的驚鴻一瞥嗎? 我還記得那一刻的悸動, 因為從那時候起, 我就相信愛情大抵就是如此。可是, 我總覺得自己有太多無聊的fantasy, 這些既非又非的所謂echoes, 或者從來都沒有過, 正如故事所說, 或許不是因為她遲鈍......

渴望, 只是因為太害怕孤獨, 如果有一天, 我不再那麼喜歡王家衛的電影, 這是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呢?

如果你不大明白我在說甚麼, 那就太好了, 因為我可以把那心聲留給自己。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The 400 Blows

Antoine的凝視彷彿要告訴我人其實是不容易承擔他自己......by the way還是最喜歡La Chinoise(1967)裡的Jean-Pierre Léaud, 雖然當年年僅十四的他已經很型, 是因為「68」的關係吧。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自從四月看Oleanna那夜, 很久沒有從睡夢中驚醒了, 那天還可以藉清晨和煦的陽光看書, 好調解鬱悶的心情。這次起得太早了, 只想獨個兒躲在夜裡。只覺得有萬千哀愁橫亙在胸中, 那時候我才明白自欺的沉重。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這是最後的鬥爭 / 團結起來到明天 /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一直帶著愚昧的偏見, 認為北島後期的作品較成熟, 以前唸這首詩時總不以為然。今夜, 我聽到詩人的朗誦, 竟令人如此憂傷。

此刻

那偉大的進軍
那一個精巧的齒輪
制止
從夢中領取火藥的人
也領取傷口上的鹽
和諸神的聲音
餘下的僅是永別
永別的雪
在夜空閃爍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為了紀念那一年的你

前幾天就像今天一樣, 翌晨要早起見工, 那一晚輾轉難眠, 卻不是為了面試, 而是翌日與朋友的聚會。認識這四位好朋友是十一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 就像今年一樣, 可說是人生的轉捩點, 與十一年前一樣依舊是茫然不知所措。

當年的自己比現在更簡單直接坦率, 誠然比現在更能開罪別人, 不過頗為自己的赤子之心自鳴得意。但是我這幾天發現, 我開始否定我自己了。浪費一年大學的光陰思考人生的虛無感, 夜半告訴友人讀到有關他的詩句, 看了一部電影就傷心好幾陣子等等, 現在看來簡直只覺得可笑。

即使最後我真切的明白, 人在極端的絕望中比他任何時候都更期盼希望, 但又如何? 為了如此一個簡單的道理, 有誰明白我是如何走過那些孤獨沉思的日子? 人為什麼不輕鬆點, 怎麼要如此忠誠於他自己呢? 既然我決意要隱藏我自己, 那麼我現在的囈語又是什麼?

“Half of what I say is meaningless but I say it so that the other half may reach you.”但是, 如果有一天, 我再不可能真誠的活著, 我隱藏我自己變成遺忘了我自己, 那時候, 我已經不再是我, 甚至已不再為我視之為美而傾慕的藝術形式而感動, 朋友, 請你們原諒我。因為, 一個愈敏感的人, 她就會愈脆弱, 她抵不住傷害, 她要保護她自己。也是因為那時候, 她比任何人更憎恨她自己。

我不會渴望永遠是你們的摯友, 因為離別本是人生的平常事, 我怕那時候我會太難過。現在我還可以安慰自己, 至少至少, 你們曾經與我度過那些天真的歲月。記得之前看電影, 其中一句對白大概是, 如果你已不再擁有, 那麼你只有囑咐自己不要忘記。我相信, 我永遠都會記得你們十一年前的樣子。

後記: 第一年去六四燭光晚會, 那時候是如此深信中國會有民主的一天。但驀然發現, 我本來堅守的信念竟是一下子推翻了, 感到很難過。而今年我竟是有點悲情起來了。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Mon oncle / My Uncle (1958)

華語記錄片節2009

兩天看了六套記錄片。

日明的暑假 / 張忠 / 2008
父親 / 李軍虎 / 2007
薩爾瓦多日記 / 賀照緹 / 2008
轟拍港都 / 陳素香 / 2008
馬大夫的診所 / 叢峰 / 2008
麥收 / 徐童 / 2008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以為看過Antonioni的電影會令我心情好些, 因為看電影本身就令人很滿足, 尤其是好電影。我在今次全展選的幾部片子(除了Zabriskie Point外), 我就只見到愛情的不可能, 真實的不可得。記得看<半支煙>時, 好幾次忍不住要掉眼淚, 他所愛的人在他眼裡竟是如斯完美, 只希望每一天可以想想她的樣子, 除了他的真情真意之外, 他不是要擁有什麼。對於他, 完滿的愛情是屬於一個人的。不, 你說不, 是因為你覺得只要人能掙脫他自己的桎梏, 他必然可以得到他日夜期盼的幸福。但怎得Beyond the Clouds裡面愚不可及的傲慢和難以擺脫的慾望令人遠離愛情, 而可笑的是那個擺脫慾望的女子已不需要倚重愛情。<夜>的夫婦無端的出現, 那對不再愛對方的夫婦, 他們卻是唯一找到幸福的一對。

是的, 我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是青春無聊的騷動。我一再告訴自己我已不再年輕了, 不要再為這等無聊事兒暗自神傷了。畢竟, 正如這是beyond the clouds, 就是不能看得通看得透的, 只管告訴自己, 愛情有塵埃落定這回事, 這些fantasy只是電影所帶給我的所謂存在的擴張罷。正好今天與友人閒聊, 友人說我畢業之後幾年就差不多可以結婚了, 我說我還覺得自己好年輕呢。

今夜, 我見到金色的月光, 仿如在湖面上映照般夢幻, 來一曲Moonlight Sonata, 就是喜歡那份淡淡的哀愁。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La Notte (1961)

記得上周生的tuto時, 周生又用看電影作例, 有同學指出BT令我們更自由, 我打趣說電影要銀幕看才好看, 他們都笑了。今天, 我又證實了自己的看法, 不必贅言, 一個心愛的鏡頭已經說明一切。這就是離開時我向你提及的那一個鏡頭呢。對不起, 離開時我就想著電影的情節, 沒有怎麼把你的話細細的聽。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每一次我想到對事物另一個interpretation的可能, 我就感到我更認識我自己。我說過物質是外在於你的, 我不是指他們與你毫不相干, 就看我如此喜愛我的麥兜, 我的書和我的碟, 我想你總會在一些外在的東西找到你自己, 可惜, 他們都是偶然性; 一切撤離, 便會茫然若失, 因為你難以想像什麼可以令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必然。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昨日竟然花了兩三個小時看書預備寫文, 對自己的轉變十分驚訝。昨天想著在這個學期唸的學科, 為了貫徹這個blog只是寫給自己看(其實是因為無人看), 特在此寫下少許感想。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Preston對於我那些無關宏旨的說話, 例如在十五分鐘的present裡講了十分鐘有關人如何找尋自我, 他竟然可以如此專注的聆聽。本來想寫Gadamer, 但看過Habermas的一句Reason means the will to reason就決定寫Habermas了。能夠思考knowledge和interest的關係, 學科的評分就不重要了。

Film and Politics: 這是我十分期待的課。目前做過的兩份習作, 第一份在deadline後兩天才記得做, 花了我半天; 第二份在deadline前兩天做(因為那個星期又要趕周生的文, 而真正的原因是我的偏愛, 所以願意花兩天做), 花了我兩天, 一天邊發夢邊看文, 一天專心寫。心想電影就是美感體驗, 如此真切, 又有何難。但寫出來就是失諸於文字, 不過只可以責備自己語文不好。

自由的理念: 周生看來是益發體胖和儒雅, 難得笑得像天真的孩童。mid-term在deadline前一天做, 花了我一天, 寫得好累, 寫了一半就開始胡亂寫了。記得最後一次導修時我說過, 物質不可能define你自己, 即使你如何喜歡某些東西, 他們都是external於你的生命之外。周生回應, 可很多人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我默然, 正好導修完了。

哲學, 電影與人生: 每堂就是講哲學, 談人生和播電影, 十分enjoyable。陶生引述過, 人尋找意義的可能就是在絕望的盡頭有機會折返。這我銘記在心。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在中大的最後一夜

四月十七日, 是我上課的最後一天, 穿了我新買的連身裙, 洗了髮, 腳踏高跟鞋出門。心想我真是很浮誇。十一點半到了Sir Run Run上最後一次的新亞周會, 畢業籌委製作了一約一小時的短片, 對不起我悶得差不多要睡著了。之後趕緊到UC上周生的tuto, 大伙兒去了canteen外上課, 我買了我常喝的cola, 其實乘維維不在應該買最愛的泡泡coffee呢, 可能是扮乖扮得太多了, 所以開始習慣不喝coffee了。是次tuto是我第一次發言, 周生看著我就是有點詫異的樣子。上完tuto已是三時半了, 有點不舒服(其實我自星期三見工晚上看完碟後便不舒服了, 可能是我還未開始找工作, 所以對這次EO interview很緊張, 雖說緊張, 其實我不怎麼預備過。我捱到那晚看完碟才發現自己不舒服), 到了UC lib看reading, 然後到NA借Symposium......晚上九時多上完最後一課film and politics後到了玻璃房, 可沒有見到我想見的人, 想飲酒卻沒有杯, 等老師們走了, 我也悄然離開了, 卻在文廣的另一端見到周生和蔡生, 維維說他們正是帶我來這裡的老師呢。那一夜, 帶著冀盼與失落離開, 一個人, 很靜。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花樣年華 (2000)

看了它結局的另一個版本。不, 周慕雲在那一天無言的訣別之後永遠也不要遇見蘇麗珍, 就讓思念留給雲, 哀傷留給夜, 如同電影開首的幾句話......

那是一種很難堪的相對
她一直羞低著頭給他一個接近的機會
他沒有勇氣接近
她掉頭轉身走了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Alphaville (1965)

突然興之所至想看電影。大家看到一些實驗的表達手法都有點想笑。

開羅車站 / Bab el hadid (1958)



二十四城記 (2008)

在科學館的路上, 抬頭就見到Sampson倚在欄杆遠眺, 心想這不是在電影裡才會見到人這般站著嗎。到了電影院裡面遇到河馬哥哥, 他樣子可不及以前逗笑呢, 感到有點失望。完場除了緊接著的問答環節外, 還有悶得發慌的學術文發佈會, 等不及賈導發言便陪維維買書去。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Beyond the Clouds

就在看過話劇的那個晚上, 回到家剛到了午夜, 正是我的生日, 我帶著疲憊的身軀睡了; 清晨突然掙扎醒來, 想著電影裡的情與慾, 想著對純粹和完美的憧憬。輾轉難眠, 唯有翻著卡夫卡的小說, 讓我感到自絕於現實。
我合著書, 仰望清晨的天空, 竟是如此慘白。

Oleanna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HKIFF 2009


22/3/2009 9:45pm 天水圍的夜與霧
28/3/2009 6:45pm 冬月
29/3/2009 12:30pm 緬甸起義─看不到的真相
4/4/2009 12:15pm 姆明仲夏狂想曲
10/4/2009 3:00pm 開羅車站
13/4/2009 12:30pm 二十四城記
25/4/2009 9:00pm 夜
26/4/2009 2:15pm L’Eclisse
2/5/2009 8:00pm 芬妮與阿歷山大
3/5/2009 2:15pm Red Desert
3/5/2009 4:30pm Zabtiskie Point
4/5/2009 7:30pm 迷情
10/5/2009 7:00pm 安東尼奧尼短片集三
10/5/2009 9:00pm 雲上的日子

今日看完姆明之後買了5月10日的兩張門票, 一個人看, 所以就是兩套片兩張票了。不敢再叫別人來陪我, 他已經為我要看五部Antonioni和一部Bergman了, 雖然對我來說已相當克制。

Moomin and Midsummer Madness (2008)

曾幾何時, 我是如此天真的嚮往Moomin與Snork Maiden之間的感情, 認定這份純粹正是我要追求的......此刻我感到茫然, 我漸漸明白我這可笑的執著要我從世界中撤離, 如同Elisabet的失語。只有蝴蝶夫人的死才讓她的愛情成為不朽!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HKIFF2009開幕電影, 看完之後跟維維討論, 講了幾句即吵起來, 可能是我的無禮, 維維一臉不悅的樣子。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納蘭性德詞

浪淘沙

紅影濕幽窗,瘦盡春光。雨餘花外卻斜陽。誰見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淒涼,早近持觴。暗思何事斷人腸。曾是向他春夢裏,瞥遇回廊。

Professione: reporter (1975)

一個相當出色的long take, 令人不覺得過了六分鐘。

La Notte (1961)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Echoes and Reechoes of Aesthetics Understandings

按: 這是Film and Politics的中期論文, 需撰寫有關Marx, Horkheimer, Adorno對於電影的看法, 及個人對電影的看法。如果你認為文中有太多篇幅有關馬克思理論, 這是由於我不捨得刪減所致。不論寫得好不好, 都是我對電影的一些看法, 貼在這裡是讓自己留念......驀然回首, 或者發現原來自己曾經如此的真誠看待人、看待我視之為美而傾慕的藝術形式。

Echoes and Reechoes of Aesthetics Understandings: Reflection on Marx’s Concep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Theory

美感的交會:論馬克思自我意識及批判理論之本懷


在和熙的陽光下,老翁在山野間寫生,一位老婦在旁邊嘲笑他臨摹塞尚的風格。老翁說:「我相信每一個重塑經典的人,都可以捕捉到藝術家創作時的姿勢和心路歷程。無論如何,我是不會把這畫賣給你的。」
雲上的日子,1995年,安東尼奧尼


我現在想說的,不是有關原創性的問題,當然這問題也饒有趣味。因為由我初時對普普藝術的討厭直到現在覺得好玩,多少是基於對藝術上的「原創性」有了不同的看法所致。我現在企圖溢於言表而往往失諸於文字的,是人生一種言難盡、意無窮的體驗,一種美感的投入和交會,當我們投入於美感世界之中,最動人的是兩個心靈的契合,「作者」和我的相遇和交會。在我十分敬愛的導演安東尼奧尼的晚期作品<雲上的日子>(Beyond the Cloud)中的以上一段對白,我認為這是充分體現了這麼的一種美感體驗,它同時表現了人與人的共相與藩籬。

塞尚是一位真摰的藝術家,一生汲汲於追求那份真正純粹的完美,力圖呈現(present),而不是represent,那深刻的色彩世界,直至那份深致的專注讓他和他的「真實」合而為一。當有一個人,就像<雲上的日子>的老翁一樣,直覺的沐浴於塞尚的有徹底深度的色彩世界,感觸於藝術家的本懷與熱情,這樣,美感體驗的交會便有可能。老翁的每一個筆觸,都真誠的承載了這麼的一種對於美的交會。但是對於老婦來說,她只是認得藝術家的風格,遠遠抽離於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於是「作者」之於她,永遠有著不能逾越的藩籬。但是,對於沒有這般體驗的老婦來說,至少不能因為自己的缺失(如果這是一種缺失的話)就否認這種美感體驗的可能。這或者是馬克思對於自我意識的見解及批判理論對於電影的否定的缺失。

自我意識
對於所謂的自我意識,或者可以放在物質與心靈這個框架下理解,而馬克思(late Marx)在這個框架下是完全傾向於物質方面。他認為,「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產生是直接地與人的實際物質活動密切相關:人作為其觀念的生產者,是活生生的在物質世界裡生存的人,而這個物質世界是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所支配。人的意識不能騰空而起,脫離其那個物質存在的個人」(p.98) 。於是,即使是「人腦中的幻想(phantoms),都是建基於他的物質存在而言,而他的物質存在是決定了他腦中有什麼思想……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及其他一切的意識形態及其相應的意識,都不再是什麼獨立的主張了……生命不是由意識所主宰,相反,意識主宰生命」(p.99) 。

生命由意識主宰,可說是一個能動者(agency)的原則(doctrine),或者一個唯心論如Hegel對於歷史的看法(idealistic view of history):歷史是觀念的歷史。一個能動者,by definition,不會相信任何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宣言,例如歷史是階級衝突和革命的歷史 ,因著歷史的內在辯證關係,歷史的巨輪必然由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最後到共產主義。歷史唯物論,簡單來說,是透過剝削工人為發展原則的資本主義必然減低工人的購買力而令生產過剩,於是小資產階級會在社會階梯中向下流動甚或成為工人而令工人及資本家的矛盾日益擴大,當歷史的時機出現,工人的意識(class for itself)便會抬頭,發動無產階級革命,推動歷史的巨輪。而否定歷史主義,是為了高舉韋伯式的個人主義,即是瞭解社會不能不瞭解社會中每個人如何賦予其社會行為以interpretative meanings,韋伯嘗試窮盡社會行動成四種模式,但強調這四種只是社會行為的理型(ideal type)。這個理型的取向不難理解,因為它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就是endorse個體性(individuality)有無限的可能。

但唯物論的信徒會堅持,個體性是一個腦中的phantom,因為人深陷於物質世界的桎梏。「意識主宰生命」中的意識,於馬克思來說是一個社會產物(p.101)。沒有人是一個島,人的生存本身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而出生便陷於社會關係之中(p.100) 。而其中一個社會關係就是階級關係: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統治階級主導了物質文明,也主導了精神文明,社會的意識形態就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p.109) 。於是,建基於這麼一個對於人及其普遍處境的看法便成就了他在Preface to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裡對「上層建築」的看法。

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因著1923年德國革命的失敗而對工人革命失望,他們從理論出發,結合了唯心論對唯物歷史觀多有修正,然而Horkheimer和Adorno仍然承繼了馬克思「上層建築」的看法。比較深層的原因,是他們服膺於馬克思對於人的本性的形而上的界定:人是一個透過他的勞動(labour)體現其創造力的being。資本主義做成了人異化於其形而上的本質,所以人是不自由的,人還未得到解放。Horkheimer和Adorno在文本中透露了與啟蒙運動思想家迥然不同的悲觀態度:啟蒙運動本應是解放人,但卻在工業化和資本主義橫行的年代,人愈來愈受到控制,文化工業便是一例。Horkheimer和Adorno指出(1944),文化工業如電影、電台和雜誌是一盤生意,服膺資本主義的教條,重覆又重覆的製造垃圾,例如把愛情降價成浪漫;它迎合統治者的喜好,作為一種支配的手段,即使有人看穿了這些手段也不得不被控制。Horkheimer和Adorno這些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學者認為,文化工業作為其中一項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成就,不但沒有解放人,相反人更加受統治者的控制,因為統治者擁有並掌握新興的控制手段。

自我與意志
不論是馬克思,還是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學者Horkheimer 和Adorno,都有著嚴謹而相容的演繹論證,進而推理出邏輯上valid的結論。雖然valid的演繹論證不代表其結論是對確的(true),但已令人不得不驚嘆其理論建構的深度。可是,這個作為有關人的理論都有著一個重大的缺失:理論裡面一個個欠缺了imaginations的人,而真實的人卻不是,而對於我敬愛的導演,這些曾經作出過深刻反省的人,把他們當成統治者的支配工具是一種侮辱。

我不是企圖提出另一個與馬克思迥然不同的對於人的本質的形上學界定(假定?)來質疑他,因為對於馬克思的這個conception of person的否定是一個非常淺薄(thin)的理由,更是無視於人異化(alienation)的處境。我想提出的是,馬克思、Horkheimer和Adorno對於人的意志,有一個相同的看法,即人既然身處其Matrix之中,或者是柏拉圖的黑洞裡,他的思想、行動則無法脫離他的Matrix、他的黑洞。在愛因斯坦有關於相對論的比喻中,二維度的生物無法理解三維度的世界,正如我們無法理解四維度的世界。但是即使如此,個體性有著無限的可能,因為這個自我,雖只是云云眾生的一個渺小的我,但卻蘊涵了對於完美無限的憧憬,就好像貧乏女神Penia為豐裕之神Porus所生的兒子Eros一樣,有著母親的貧乏,卻像父親一樣憧憬著完美(正好安東尼奧尼有一名為Eros的電影)。於是即使作為二維度的生物有著他的貧乏(那個二維度的世界),但只要有著imaginations,雖然他的那個對於三維世界的理解是不完整的,至少他的心靈是敞開的。

或者他們又會回應說,這些imaginations只是phantoms。那麼,正如我在文中開首所說,對於沒有這般美感體驗的老婦來說,她不能因為自己沒有這種體驗就否定它的可能性。對於電影有過深刻體驗的人來說,感受每個動人的畫面、台詞,欣賞導演電影語言的匠心獨運,把電影的某些片段對照著自己生活的某個段落……唯有完全的美感投入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它的美,並深受感動。一個沒有感受過無端的空虛和絕望的人難以明白為什麼Persona(1966)裡名成利就的Elisabet為何失語,為何要撤離她的世界,更不會明白Alma(劇中飾演她的靈魂)的那些獨白;一個對自我沒有想像的人,難以明白Wild Strawberries(1957)裡野草莓地上的那一面鏡子裡,是那個橫亙於前而難以逼近的自我,因為死亡而令自我的追尋變得逼切;一個沒有想像過安頓死亡的人,難以明白為何The Seventh Seal(1957)裡的騎士要不斷發問,而對於導演在結局給予的解答又是否滿意;一個沒有對藝術有過imaginations的人,難以明白Blow-up(1966)的Thomas為模特兒拍照時的激情是源於他以攝影機的眼睛追求真實的藝術形式,是他認為的美的藝術形式,並在最後一幕中表達了他對這種藝術形式的缺陷作出反思……

總結:作者是誰
馬克思提出的質疑難以令投入過電影美感世界的人感到puzzling,只需回應「我是不會把這畫賣給你的」。更重要的是,那個與我相遇而交會的作者,即使那一刻是多麼實在和完滿,卻懷疑這個作者是不是自己本身。只有Veronique與Weronika的交會才是最徹底和最深刻的,那兩個從未認識對方卻心靈相通的人,是這種心靈交會的理型。人的心靈是獨一無異的,不可強求這徹底的交會,唯有相信那難以觸摸的inter-subjective dialogue,當那一刻深刻真摰的情感烙印在心上,那便肯定這是個美麗的相遇。


Bibligraphy:
Adorno, T., & Horkheimer, M. (1944). The Cultural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Electronic Version]. Retrieved 9th March, 2009 from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adorno/1944/culture-industry.htm.
Finlayson, J. G. (2005). Haberma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pper, K. (1986).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 ARK Paperbacks.
Weber, M. (1962). Basic concepts in sociology (H. P. Secher, Tran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陶國璋. (2004). 哲學的追尋.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半支煙 (1999)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上課瑣事一則

今日上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老教授真是很可愛, 可惜自己太怕羞不大敢說話。

教授: Shirley, what do you want to do for your term paper? (大意)
珠珠: (我才剛從白日夢中醒來)um...I have not decided...(yet)
教授: You haven't started yet?
珠珠: ...(我暗忖, 我星期五的paper尚未開始做!)
教授: Oh, clear answer! (哈哈大笑)
......
教授: Shirley, have you ever read Peter Winch?
珠珠: No.
教授: Surprise! (哈哈大笑)
珠珠: >.<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A fragment of life's heart

昨晚做完paper, 已是三點了。心裡覺得很滿足, 翻了詩集便睡了。

Love has no other desire but to fulfill itself.
But if you love and must needs have desires, let these be your desires:
To melt and be like a running brook that sings its melody to the night.
To know the pain of too much tenderness.
To be wounded by your own understanding of love;
And to bleed willingly and joyfully.

Love, The Prophet, Kahlil Gibran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壹團和戲 -- 鹹魚蝦醬便利店(2009)

第一次到北區大會堂看話劇。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Port of Call / Harbour City (1948)

昨晚一邊看戲, 一邊預備阿Jade的生日禮物。為了讓自己不要專心看電影, 特地選了這個Bergman的早期作品。如果看Antonioni, 王導或蔡導的, 我一定會予以最深切的專注, 畢竟都算對Bergman有了丁點認識。說到蔡導, 他的The Face幾時上映呢, 真是十分期待。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

還是喜歡Match Point多些。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Milk (2008)

上星期走了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到最愛的Cinematheque看了這個。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The Birth of Venus

很久沒有看小說了, 讓我重拾那份悵然若有所失的感覺。

Entre les murs / The Class (2008)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偶感

很久沒有一個人看電影, 想告別頹廢的生活, 想努力的找工作, 想用功的看reading, 然而這些是為了什麼?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My Arm by Tim Crouch

今日在文化中心看了一齣由Tim Crouch劇目, 名為My Arm。這是他2005在Lisbon演出My Arm的片段。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有關看電影的一二事

按:這是我的一份assignment, 是一份忘記了而遲交扣分的assignment。全文略有修改, 末段完全改了。

小時候看的第一齣電影是台灣導演但漢章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怨女》(1988)。當時我看見電影海報標題「藏在簾後的,是我極愛極恨的一生……」時心裡不禁發毛,倚仗著六歲小孩子的獵奇心態,故此很有興趣。我記得我是一個人在家裡看的,不知是否因為父母常常把我和弟弟兩個丟在家裡以至我常常要獨個兒玩,還是因為媽媽說過這電影不好看,浪費金錢(就是媽媽不喜歡這電影所以我更有興趣)。可惜最終我只看到了一半,不是因為我差不多完全不知道電影中的演員幹什麼,而是因為我看到了一些偷情的情節時嚇呆了。雖然我當時不明白那些情節,但是我都耐心的看,這個習慣我保留至今。上年我看了Jean Eustache的The Mother and the Whore(1973),210分鐘裡面的至少頭一個鐘,都是男主角的日常生活片段,旁邊的觀眾很多都睡了,但是我仍然堅持著,即使我也覺得很辛苦。而最後我發現,看這些電影就好像看張愛玲的小說,只要有一點點耐心,便會發現別有洞天,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後看電影的經驗差不多就是社交經驗了。第一次去的電影院是我住的大埔區的一間小電影院,現在已拆了,看的是成龍的不知什麼電影,我覺得好無聊。媽媽看完對我說很好看,我只得支支吾吾。我開始認為電影真是無聊的東西,因為當時我把成龍和電影劃上等號。直至現在我也不喜歡Action Film,不喜歡那些暴力美學電影如Sin City(2005),不喜歡吳宇深的電影,不喜歡杜琪峯的電影。到了長大些,由於Titanic風行一時,我跟小學同學一起到電影院看,當時我覺得很吸引,並且相信浪漫的愛情就是這樣。到了中學的時候,跟以前的男朋友拍拖就是去看電影,都是他提議去看什麼的,而他提議的我都沒有什麼太大興趣,如果是現在我是壓根兒不會看的。唯一例外是《假如愛有天意》,除了結局我覺得很老土外,我是覺得很感動的。一出電影院,我那男朋友便說很好看,而我只說結局很老土,他覺得我的評語很古怪。

我開始對電影有點點省思是我上大學的時候。我還是新生的時候我是很勤力的看massmail的(現在我是一看便刪除掉)。有一次我看了有關電影資料館播放黑澤明電影的時候,因於我之前聽過黑澤明的大名,久仰他的作品,所以很想去看看一代大師的作品是怎樣的。但是只有一個人有興趣跟我去,於是我便對他刮目相看,後來他成為了我的男朋友。由於我們缺乏共同興趣,所以拍拖就是看電影。也由於為自己省錢之故,每次都是他帶我看電影的。現在我是愈來愈喜歡看電影,愈來愈喜歡一個人看電影,愈來愈喜歡看難看的電影,例如是很多long take的,比方說蔡明亮的《黑眼圈》,一個long take然後慢慢(是好慢)的zoom到落在男主角身上的蝴蝶,當我憶起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那故事,即迸發更大的詩意的想像,蝴蝶不只是lust,更是expressive的,passionate的。Long take就是可以讓觀眾這樣看電影。

所謂難看的電影是令人沉思的,看完之後滿腦子思緒的。以下的提及的電影都是我鍾愛的,不過這些電影中,我喜歡Stanley Kubrick的Clockwork Orange(1971)、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多於Oliver Twist(2005);喜歡Ingmar Bergman的The Seventh Seal(1957)、Wild Strawberries(1957)、Persona(1966)、Summer Interlude(1951)多於Summer with Monika(1953)和The Magician(1958)。而因為Michelangelo Antonioni電影裡迷人的格調、憂鬱的氛圍,他前期的Blowup(1966)和Beyond the Clouds(2005)我都十分鍾愛,因為這些電影的愛情徹底委曲了慾望,卻給激情留有餘地。

有好多我喜歡的導演,如蔡明亮、Michael Haneke、Krzysztof Kieślowski等等,但是我想我最喜歡還是Bergman和Antonioni吧。在Blowup裡,男主角Thomas為法國女模特兒拍攝時的激動和欣喜,不(只)是因為模特兒的性感,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懂得影像的人,透過鏡頭的捕捉與影像的放大來呈現真實,就是他能夠捕捉模特兒的嫵媚而激動。他認為這是藝術性的,所以他批評他的朋友Bill(就是他那心愛的女人Patricia的同居男友)的抽象畫(abstract expressionism??)是一文不值的,不(只)因為Bill是Patricia的情人,而是因為他不認為這是藝術。而諷刺的是,當Thomas把放大(blow-up)的相給Patricia看時,Patricia說他那幅相好像Bill的畫,不斷放大的真實反而模糊起來了。如果是其他人這樣說,Thomas一早已經說了粗口,而不是細心傾聽。那時候在Studio裡,Thomas穿著cold colour tone的藍色衫,Patricia穿著warm colour tone的紅色連身裙,Thomas凝視著Patricia的背影,相比他看Jane時的hierarchical viewing,這個凝視表示了Patricia對於他是激情而非慾望。而最後一幕,原來真實本身是一個不解之謎,好像dark matter一樣。而我們日常認為的真實對比那不可觸及的絕對的「真實」(這個「真實」好比Plato的最終極的理型),是inter-subjective accessible and hence (perfectly/imperfectly) legitimate的真實。

現在我是後悔怎麼不讀些電影的courses呢,那麼我看電影便不會那麼膚淺了。

Knief in the Water (1962)

看完15分鐘的默片Two Men and a Wardrobe後, 同場播映了Knief in the Water。太空館的細小屏幕令人很不爽。

Two Men and a Wardrobe (1958)

Summer Interlude / Illicit Interlude (1951)

Before Sunrise (1995), Before Sunset (2004)

Before Sunrise (1995)


Before Sunset (2004)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Oliver Twist (2005)



除了與原著的情節大相逕庭外, 其他的都很喜歡。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2009



有Pop, 有Expressionism, 有各個獨特而難以分類的繪畫。
不但在Studio看installation感覺份外親切, 相比gallery和博物館, 在studio裡一切皆有可能, 就如藝術家的私人bathroom, 門外的黑板, 走廊的灰磚都成了遊人們的spectacle。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Labyrinth of Passion (1982)



有一陣子沒有看三級片, 觀眾的淫笑聱此起彼落, 有啥好笑? 而我冷冷的對著螢幕觀看一切又是什麼?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Beyond the Clouds (1995)



依舊是Antonioni的迷人格調, 愛與慾, 遺憾與傷痕, 成就全片憂鬱的氛圍。
片中的導演一角說, 他不是哲學家, 他只是一個慬得images的人, 透過鏡頭的捕捉與影像的放大來呈現真實。就是這一刻充滿愛慕的凝視說明了一切。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Blowup (1966)







與劇情片有久違的感覺, 片頭、男主角與情人的幾句對白和片末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Persona (1966)



全部有對話的clips都沒有英文字幕, 本來我想找那一幕又找不到, 最後選了這個。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Summer with Monika (1953)



這電影很輕鬆, 不怎麼需要用腦, 很適合早上看。
這是我喜愛的其中一些鏡頭。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The Magician / The Face (1958)



2009年的頭等大事是看喜愛的導演的作品, 卻發現手上沒有想看的The Slience, 所以胡亂選了The Magician看。

第二次看Ingrid Thulin的演繹, 愈來愈喜歡這位演員。
有關她的link:
http://www.imdb.com/name/nm0862026/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眩目的星際之旅後, 人類起源的探索仍舊是一個不解之謎。然而, 從男主角身上看到了作為一個人的勇氣和創造力, 足以戰勝比他智力更高的超級電腦。用Stanley Kubrick的電影開年真不錯呢。

片末的這些場景饒有寓意, 不妨看多幾次。